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自我效能感是由什么提出来的 正文

自我效能感是由什么提出来的

来源:云锦天章网 编辑:百科 时间:2024-05-09 00:02:43

自我效能感是由什么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感是自效由什么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感是由什么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该概念是提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自我效能感的自效概念,并于1977年正式提出。提出

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自效应用,它影响着人们在任务完成中的提出动机、思考方式、自效情感反应以及表现水平。提出自我效能感的自效高低与个体的成就感、自尊心、提出自尊感以及社会和情感适应性有关。自效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提出视角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概念,认为个体的自效自我信心和行为可以通过对外界反馈信息的观察和判断来自我调节和修正。他认为,提出个体的自效行为、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和制约,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反馈在不断地改变个体的认知、行为和信念,而这种影响和反馈会进一步强化或削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例如,当个体能够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时,通过这个成功的经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强化;相反,当个体无法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受到减弱。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视角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是自主、有感知和思考能力、有创造力和自我完善的动态体验者,认为人在其中扮演了主体角色,自我实现成为必须之途。自我效能感在人本主义理论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人能实现自我价值、实践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的必备因素,是人体验到自主和持续性的成就感的心理积极因素。

(三)行为主义理论的视角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从经验学习中获得的,认为人通过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来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增强与惩罚等手段来建立新的行为和情感反应。自我效能感在行为主义理论中被解释为通过反馈从而形成的自我评价和调节的过程,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是由社会认知、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提出的,是个体在通过外界反馈不断自我调节和修正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在个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及环境适应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热门文章

0.5048s , 8698.1875 kb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自我效能感是由什么提出来的,云锦天章网  

sitemap

Top